结肠息肉有哪些种类呢?

预约咨询

  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就是结肠息肉,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消化道粘膜是平坦光滑的,其表面的上皮细胞每天有序不断的更新脱落,若受到了过度的理化或者生物因素损伤,加速恢复的消化道粘膜可能就会出现过度增生,在消化腔道表面形成一个小的隆起或凸起。那么,结肠息肉有哪些种类呢?

  >>>百度十次,不如点击一次<<<

 
  1.肠道息肉炎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病症。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常是多发,临床上表现为便血或黏液稀便,结合肠道炎症性病症的历史,通过纤维结肠镜或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诊断。诊疗主要是控制原发病变,要行肠段切除。关于炎性息肉是否会发生恶化变,目前尚难结论,但在临床上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并发大肠恶化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病程愈长,恶化的发生率亦愈高。
 
  2.肠道息肉增生性息肉
 
  在大肠中较为常见,发生原因不明,多出现在中年以后,在尸解标本中可有25~80%的发生率。绝大多数表现为在黏膜表面上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一般较小。直径约0.5cm左右。常为多个。病理结构为黏膜肥厚增生。临床上可无症状,多是在做内窥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息肉不会恶化变,故不需处理。
 
  3.肠道息肉腺瘤
 
  乳头状腺瘤又称苔藓样腺瘤或绒毛状腺瘤。比较少见,但容易发生恶化变。这种腺瘤约占大肠息肉的4~10%,多见于老年人,很少在40岁以下发生,平均年龄超过60岁。男性多于女性,约90%的病例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瘤体较大,大多数为广基,表面呈紫色绒毛或丝绒状。一般只有1个,偶而可有几个。主要症状是腹泻和出血,因为瘤体大,刺激肠蠕动而发生腹泻﹔由于大量水分、盐类和蛋白质的丢失,还可出现无力、体重下降甚至电解质紊乱。通过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及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被发现。诊疗上一般主张手术摘除。若有恶变,应及早做局部肠段切除。
 
  4.肠道息肉儿童型息肉
 
  主要发生在儿童,多数在10岁以下,以5岁左右较为常见,其中男孩多见。成年人较少见。这说明这种息肉可以自行脱落。息肉主要发生直肠和乙状结肠下端,一般为单发,若为多发,亦不超过3~4个。息肉呈球形,直径大多数不超过1cm。病理上为错钩瘤。由于息肉质地较脆,富有血管,所以大便带血或便后滴鲜血是本病的主要表现。这种息肉不会恶化变,在诊疗上可以通过内窥镜电灼切除或待其自行脱落。
 
  5.肠道息肉珀茨-杰格斯二氏综合症
 
  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症。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少见病。性别上无明显差异。除在胃肠道有广泛分布的息肉以外,在口周、唇、颊黏膜、手足等部位可有褐色、蓝色或黑色色素沉着斑,色素斑在出生后即可出现,息肉大多在成年后出现,累及全胃肠道,以胃及小肠更为多见。息肉属错构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出血等表现,有时可引起肠梗阻,若无合并症,一般不需手术诊疗。本综合症极少恶化变,较近发现有2~3%发生胃肠道恶化的危险性,常涉及十二指肠。
 
  6.肠道息肉家族性息肉病
 
  又称家族性腺瘤病,遗传性多发性息肉。一种较为少见的遗传性病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受累者的子女有50%可能同样得病。性别差别不大。息肉常在10岁以后出现,一般不会超过40岁。息肉的发生仅局限于结肠和直肠。呈多发性。为瘤样息肉,较终将发生恶化变。临床表现为便血、腹泻、消瘦等症状。诊疗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病变的结肠及直肠。
 
  尚有一种本病的变种,特点是结肠多发性息肉合并有小肠、胃、骨和皮肤瘤,这种病症称为加德纳氏综合症。
 

  >>>您目前的情况是怎样了,都有哪些症状表现?点击:立即咨询<<<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问题,大家可以到我院官网在线咨询 或是拨打电话:0731-82839120,QQ咨询:3239377023。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章
自助挂号(提前预约,无需排队)
姓名:
手机:
提交时间:

提示:提交预约后医院将及时与你电话联系信息仅作预约凭证,拒绝向第三方透露